2023-08-18 20:29:02 来源 : 腾讯网
8月15日,恰逢首个全国生态日,“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之“了不起的南山少年”调研团用行动迎接首个全国生态日,来到大沙河生态长廊,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心感知、用脑思考,从这里读懂“绿色南山”,在所生活的南山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少年力量。
(相关资料图)
南山少年了解大沙河“前世今生”
接过生态保护“接力棒”
大沙河是深圳市南山区的“母亲河”,贯穿南山全境,曾经流沙如金,故唤作“大沙河”。如今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的大沙河生态长廊,为少年们的调研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时间回到2013年前,人们每每走到大沙河都“掩鼻而过”。从泥沙奔流到河水清澈,大沙河是如何实现这一变化的?南山少年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九祥岭湿地自然教育中心首先了解了大沙河的“前世今生”。
说到大沙河如何实现“华丽转身”,就不得不谈及海绵城市理念与人工湿地净化系统,讲解员讲述这一现代科学的净水方式时,少年们不禁惊叹,还纷纷用笔记下;而野生动物的“光临”与“常住”是大沙河得到良好治理的有力印证,现场的野生动物介绍与仿真标本展示瞬间吸引了少年们凑近仔细观察。
穿过湿地,少年们还实地巡查了大沙河的修复成效及现状。一路上,少年们观察大沙河的景观,记录沿途的动物与植被,带着疑问开展调研,不断发问:“为什么这一段河道没有水?”“这座桥的承重是多少?”“这个装置对提升水质的作用是什么?”……他们互相讨论不同植被的作用,为彼此答疑解惑,再记录下存疑的观点,准备接下来向专家老师询问。
少年们从大沙河上游行至下游,见到许多大沙河的生态景观,与先前的照片进行对比,了解到大沙河的实际变化和治理成效,也接过生态保护的“接力棒”。以“大沙河的‘前世今生’”为调研主题的小组成员、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德学校学生任子晴在参观大沙河的环境后,认为大沙河的生态稳中向好,但还需要继续完善,“作为南山少年,我们应当先学习一定的环保知识,今后无论能否从事相关行业,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为生态保护做一份贡献”!
大沙河蝶变成深圳人的“塞纳河”
少年看到南山人的努力与智慧
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德学校学生彭晴对探索大自然充满好奇心,她表示在这次行走大沙河公园完全满足了,“在河边行走时非常舒服,有阳光有微风,可以看到白鹭等动物自由自在生活,能够随处感受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
由又黑又臭的污水河到深圳人的“塞纳河”,大沙河的转变远不止于水质的改善。作为全市最大的滨水慢行系统,大沙河生态长廊分为三个主题段落,分别为“活力水库”“城市森林”以及“学院之道”段,U站、咖啡厅、直饮水、公厕等配套设施遍布全程。
在巡查大沙河的过程中,南山少年们参观了环形树屋与滨水茶室,这就是大沙河建筑河景一隅。这两处建筑都有独特的设计,与大沙河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既能提供欣赏大沙河景观的场所,又能满足市民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体现了设计者的巧思。
在环形树屋中,少年们顺着楼梯拾级而上,环顾窗外的景致,感受树屋和谐的氛围,一边与同伴轻声交谈自己的体验,一边学习建筑的设计理念。在滨水茶室休憩时,各小组组长有序地组织讨论,提出具体的调研思路,为组员们安排不同的任务,各组就调研方案“头脑风暴”。
除了赏景、休憩,大沙河生态长廊中“活力水库”段还可以开展赛艇运动,居民可以在家门口近距离感受到水上文化,这也是大沙河治理后的成果之一。为了亲身体会这项水上运动的乐趣,南山少年团在和鹭赛艇俱乐部深度了解了赛艇文化,体验了赛艇陆上测功仪。
“原本对南山生态的认识就是一个‘绿’字,但现在更看到了南山人背后的努力与智慧!”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学校尹睿远如是说。作为“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调研主题小组的组长,他和组员认真地观察了大沙河两岸的植被与景观,不断思考对于环境美化与环境治理的作用,“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就可以了解到工作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巧思。”
少年提问深度险些难倒工作人员
继续行走积累知识储备
在大沙河入海口东岸,图片加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深港联合治理大沙河的历程,是两座城命运交织的记载。在南山区水务局排水科水务工作人员刘森讲解下,南山少年们仿佛穿越时光亲历了那段深港联合治河的时期,十分投入并且思考治河与自己的关系。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德学校王奕歆从小对环保很感兴趣,这次观展她为以后发展做了铺垫,“以后希望往环保建材的专业去钻研,像治河中海绵城市的理念对我也有所启发”。
除了思考治河与自己的关系,这群南山少年们全程也带着各自的调研主题展开行走,并且在一天的行走后也记下了不少问题。在一轮十分热烈的互动后,刘森与南山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梁欢语就被学生们团团围住问问题了。
“不愧是南山少年,非常爱思考,都是学霸!他们问的问题都很深入,比较关注具体怎么治理好大沙河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科技化手段等,有些问题也差点难倒我们了。”刘森表示,以这群南山少年对水治理的知识储备,如果经过专业训练,就可以参与到河道的日常管理中去了。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学校彭妍是调研小组第三组的组长,他们的主题落脚点在科技,因此在行走观察过程中不断地寻找与科技相关的治水设备。
“了解下来,发现南山治水比我们想象中更高效、更智能,从大沙河的蝶变中可以看到南山生态工作人员的坚持,也体现了南山拼搏奋斗的精神。”她表示,未来努力的方向是研发更厉害的“黑科技”能应用于水环境治理,让居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行走大沙河,读懂“绿色南山”。这群南山少年们也将继续带着各自的调研主题进行生态之行,行走南山积累水治理相关知识储备,最后以南山少年视角讲述南山绿色故事。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见习记者 张艺馨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