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16:34:48 来源 : 粤厨宝典潘英俊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
又称“土鲮”“雪鲮”“鲮公”“花鲮”,古时写作“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是指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形总目[Cyprinomorpha]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亚目[Cyprinoidei]鲤科[Cyprinidae]野鲮亚科[Labeoninae]鲮属[Cirrhinus]的鲮鱼[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
鲮鱼
这种鱼体长15厘米~25厘米。两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腹部圆而稍平直。头短小,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口小,下位,呈弧形。
上唇边缘呈细波形,唇后沟中断,下唇边缘布满乳凸。上下颌具角质锐缘,与唇分离。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较短小或退化仅留痕迹。下咽齿3行。
鳞中等大,圆形。侧鳞线平直。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尾基的距离大于至吻端的距离。
胸鳍尖短,尾鳍宽,深叉形。
体青白色,有银白色光泽。胸鳍上方、侧线上下有8~12个鳞片的基部有黑斑,堆聚成菱形斑块。
这种鲮鱼是广东人制作鱼圆、鱼滑、鱼青、鱼腐、鱼鼓等的指定用鱼。无可取替。
鲮鱼(土鲮)
是因为鲮鱼[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抗寒能力弱,对水温要求十分高,当温度降低到7℃~10℃时就会大量死亡,养殖范围仅能局限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水域,即使如此,每遇极端天气也会出现大量冻死的现象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用抗寒能力较强的湘华鲮[ Sinilabea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为父本与鲮鱼[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为母本杂交产生第一代,然后再用第一代作母本与父本回交,使第二代的抗寒能力得到提高。第二代之后的品种就是杂交鲮。
杂交鲮优点是体大,易养;但鱼肉的味道与质感则逊于鲮鱼[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但又优于其他杂鲮。
鲮属[Cirrhinus]在我国仅有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Cur.& val.)]一种。目前从外国引养的有“泰国鲮鱼”。
在野鲮亚科[Labeoninae]之中,与“鲮”扯上边的还有野鲮属[Labeo]、华鲮属[Sinilabeo]、异华鲮属[Parasinilabeo]、直口鲮属[Rectoris]、盘鲮属[Discolabeo]等品种。
学名“露斯塔野鲮”,又称“南亚野鲮 ”“印度野鲮”“泰国野鲮”,分布于南亚淡水流域,印度露斯塔地区产量较大,因此而得名。
曾引养祈望取代鲮鱼[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r.& val.)]所作的食品,由于鱼肉质感,味道欠鲜,并不受食客待见。
泰国鲮明显特征是眼球红色(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鱼体长而侧扁,体长最大可达2米 ,最大体重可达45千克。
吻皮覆盖着上唇的基部,有深沟与上唇分开。眼小,上侧位。上唇、下唇均有许多颗粒状乳凸着生于表面上。鳃盖膜在前鳃盖后缘下方与峡部相连。
体青绿色;体背色较深,有蓝色金属光泽;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有半月形的暗红斑。
各鳍粉红色。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略小,腹鳍有明显的腋鳞。侧线前部稍弯,后部贯穿尾柄中央。背鳍后缘微内凹;无硬刺;起点距吻端显著小于距尾鳍基。
臀鳍后缘也内凹,向后几乎伸达尾鳍基。胸鳍约与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等长,向后不伸达腹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三分枝鳍条相对,向后不伸达臀鳍。尾鳍分叉,最长鳍条长约为最短鳍条的2.5倍。肛门在臀鳍前,相距1枚鳞片。
另外,在鲮属[Cirrhinus]当中还有一种为[ Cirrhinus mrigala prosemion Fowler]的品种,中文学名称作“泰国鲮”。
分布于元江、澜沧江及其支流等。
这种鱼体较高,侧扁,背前部轮廓线呈弧形,背后部斜直,腹部圆,头高比头宽为大。吻圆钝,稍向前凸出,吻端背部、腹面、两侧以及眼前部都有密集的小珠星,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吻皮较厚。
又称“野鲮鱼”“青衣子”“青龙棒”“青杆鱼”“桃花棒”,是我国特有品种,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
这种鱼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最大个体可达5千克。
吻钝圆而凸出,口下位,横裂。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凸;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凸,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侧线鳞45个~47个。
体背及体侧青黑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
华鲮
分布于贵州猫跳河。
分布在元江水系的澜沧江、伊洛瓦底江。
这种鱼体细长侧扁,背部、腹部轮廓线近弧形,尾柄长比其高为大。
头中等大,头高比其宽为大。吻圆钝,略向前凸出,吻端具有珠星,吻长比眼后头长为短,吻皮向腹面弯,覆盖上唇中部,上唇的两侧裸露,吻皮与上唇分离,边缘光滑,在前眶骨下缘有一斜沟,斜行直达口角。
口下位,弧形,其宽约为头长的三分之一,上颌后伸不达眼前缘的垂直线。唇肉质,上唇厚而光滑,下唇薄,其内及边缘有小乳凸,两唇连于口角,上颌被上唇所包,彼此不分离;下颌厚,与下唇有深沟分隔,边缘呈薄锋状。
左右唇后沟由颐部中央的一条浅沟使之相通,无颐沟。
颌须2对,不发达,形如小凸起,隐藏于口角沟内。
眼小,前上侧位,眼间宽而隆起,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颊相连,鳃颊狭窄,约等于眼径。鳃耙细而密。下咽骨的形状和鲮属[Cirrhinus]的下咽骨很相近似,在后臂基部,齿附着板上的腹面有一大形而稍圆的孔,下咽齿侧扁,顶端斜截形,稍弯曲。
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的距离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不粗硬,约与头长相等。
胸鳍比背鳍为短,后仰不到腹鳍起点,其间距约有3~6个侧线鳞。腹鳍比胸鳍为稍短,起点在背鳍第四至第五分枝鳍条的下方,后伸不到肛门,其间距约2~3个侧线鳞。
臀鳍起点距尾鳍基比距腹鳍起点为稍近,或相等,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的长度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强。肛门位于臀鳍前方,相距约1个侧线鳞。
鳞中等大,胸腹部及背鳍前鳞的鳞片均变小,而且排列很不规则。腹鳍基具一长形腋鳞,背、臀鳍基部有鳞鞘。侧线几平直,后行入尾柄中轴。
鳔分2室,前室椭圆形,后室细管状,但末端膨大呈小圆球状,前室宽而后室狭。腹膜灰黑色。
又称“龙鱼”“青鱼”“龙狗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
又称“竹鱼”“青衣”“扁青衣”,因出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和镇沉香潭的具沉香味而有“沉香鲮”的别名。
这种鱼吻凸出,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吻皮下包盖着上颌的大部分。眼较小,上侧位。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
上唇包着上颌,与吻皮有深沟相隔;下唇边缘有浅裂;两侧唇后沟短且不相通,有显著的颏沟从下唇伸出。上颌须短;下颌须稍长,但短于眼径,藏于口角内。
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显著变小。侧线直,贯穿体的中轴。背鳍外缘内凹;最长分枝鳍条长于头长;起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臀鳍向后不伸达肛门。胸鳍长约等于头长,向后不伸达腹鳍,相距5~6枚鳞片。
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分枝鳍条相对,约与胸鳍等长。尾鳍深分叉。尾柄高,接近头高。
桂花鲮
又称“青鱼”“龙狗鱼”,分布于湘江水系。
这种鱼体长,后段侧扁。头较短,吻圆钝,向前凸出,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当。吻皮下垂盖住上唇的中段,吻皮中段边缘有许多细小的缺刻。口下位,口裂呈弧形。上颈与吻皮之间有一沟相隔,下颌与下唇之间也隔有深沟。上唇两侧端外露,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下唇外缘一般无许多小乳凸。唇后沟仅在口角处存在。
须2对,吻须位于吻侧,甚短小。颌须位于上唇侧端的外面。眼位于头侧稍偏上方,眼间宽阔,稍隆起。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距眼前缘较近。
鳃膜与鳃峡相连。鳃耙短小,较薄,呈三角形,排列紧密。下咽齿末端侧扁,齿冠面斜截状。
背鳍外缘平截,最长鳍条比头长为短,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其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与距尾鳍最末鳞片约相等。
胸鳍后伸不达腹鲭起点。
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二、第三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后伸不达肛门或接近。臀鳍较小,后伸不及尾鳍基,其起点至腹鳍起点与至尾鳍基距离约相等。
尾鳍叉形,末端稍钝,上叶、下叶等长。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鳞片较小,胸部鳞片更小。腹鳍基部有一狭长的腋鳞,中央纵折呈菱形,其长度约为腹鳍长的三分之一。
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稍向下弯,以后较平,直达尾柄中央。在成鱼的吻端有少数较大的珠星痕迹。身体灰黑色,腹部灰白色。
体侧鳞片后缘有一个黑色斑点,中央有一稍大的桔红色的斑点。尾鳍上下外缘为黑色。其余各鳍为灰白色略带橙黄色。
湘华鲮
双称“塌鼻子鱼”,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这种鱼吻圆钝,向前凸出。鼻孔前方有一横向隘痕,由此形成吻凸。
口下位,略呈半圆形。唇后沟由隔膜分隔成中部和两侧。
颏沟1对。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无须。胸腹部鳞片较体侧显著为小。侧线平直。
又称“泥鲥”“青鱼”“圆青衣”,分布于海南省。
这种鱼体略呈长筒形,稍侧扁;头较小,吻凸出,前端圆钝。
口下位,新月形。吻皮及下唇均具细锯齿形缺刻,吻皮向下盖住上唇的中部。上唇在近口角处外露,并具细小乳凸;下唇与下颌有深沟相隔,内面有细小乳凸。唇后有浅沟相通。颜沟显著。在颜部正中的颜沟起点之前有一横纹,下颌具锐利角质边缘。须2对,细小。
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凹,最长鳍条约等于头长;尾鳍分叉极深。体青绿色,背部尤深,腹部乳白,各鳍灰色。
常见个体为2~3千克,最大可达5千克。
又称“棍子鱼”,原产云南罗棱江、勐养河。
这种鱼体前部近圆筒形。额部在鼻孔前略隆起,但不形成额凸。吻皮发达,盖住上唇中部。下唇薄,具小乳凸。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唇后沟连续。
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3~4根分枝鳍条相对,其末端后伸超过肛门。
分布在我国云南元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直到越南红河水系。
这种鱼体较高,吻部宽比长为大,吻部前端有2列不很整齐的显著的珠星。口下位,呈半月形。吻皮、吻侧沟以及上唇、下颌与下唇的关系与典型的种没有差异,唯上唇的边缘有一列肉质小乳凸,侧端有横纹且分裂成多数小乳凸。
吻须细弱,颌须较发达,其长稍短于眼径。
背鳍前鳞不整齐,且变小,但没有无鳞的狭带。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凹,末根不分枝鳍条长稍短于头长或相等,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前3~4个鳞片的距离。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向后伸稍超过肛门。
胸鳍不达腹鳍,臀鳍不达尾鳍基,尾柄长比其高稍大或相等。
又称“油鱼”,分布在珠江水系。
这种鱼体长,稍侧扁,背部较平直,腹部稍圆。吻前端赂尖,向前凸出。吻皮厚,向腹面伸展覆盖上颌,与上颌分离,近边缘有新月形区域,蒙细小乳凸,且有垂直沟裂,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
下唇在唇后沟前具半月形区域,也蒙小乳凸,在中部的较大,侧部较细小。口下位,呈弧形。
两颌都有薄锋,上唇消失;两颌连在吻皮与下唇相连处的内面,缺乏系带。唇后沟短,平直,限于口角。
须2对,吻须粗壮,位于吻侧沟的起点,口角须细弱且短,位于吻皮和下唇相连处之外侧。眼小,侧上位,眼后缘离鳃盖后缘比离吻端为近;眼间隆起。鼻孔离眼前缘较近。
鳃盖膜在前鳃盖之后下方连于峡部;峡部宽度小于吻长。
鳞中等大,胸部鳞小,隐埋于皮下。侧线平直,径行于尾柄的 中轴。
背鳍无硬刺,基部较短,外缘内凹,第一分枝鳍条最长,其长稍短于头长;背鳍起 点距吻端与尾鳍基约相等或较近前者。
胸鳍长稍小于头长,后伸远不达腹鳍基,相距约 6~7个侧线鳞。
腹鳍起点仿于背鳍起点之后,后伸几达肛门,距臀鳍起点约3个侧线鳞。
肛门接近臀鳍起点之前。
臀鳍外缘微凹或斜截。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
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左右。下咽齿细长,齿冠呈斜切面,顶端侧扁。鳃耙细小,呈三角形,排列稀疏。
鳔小,两室,前室长圆形;后室细长,约为前室长的2倍。
腹膜微黑。
体侧自侧线以下的第二行鳞片起至背部为青黑色,有时在侧线下有2~3条直行浅 色条纹,腹部乳自色或带浅黄。
背鳍微黑.其尖端有1小黑点.尾鳍外缘微黑,其他鳍均为灰白色。
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和富川的贺江水系。
这种鱼口角须发达,远长于眼径,达主鳃盖骨前缘,上颌须至眼后缘下方胸腹部中线及其附近鳞片不埋于皮下,唇后沟斜向前中方延伸,将下唇分为两侧叶和一个中叶。
长体异华鲮[Parasinilabeo longicorpus Zhang]
分布于珠江北江段水域。
这种鱼体修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尾柄细长。
头部小,略平扁,头顶平坦,眼间隔宽。吻圆钝,向前凸出,具小珠星。吻皮肥厚,向腹面伸展,覆盖上须,边缘开裂,其上有直行排列的角质凸起。
口下位,新月形。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下唇具较大的乳凸。两颌具角质薄锋。吻皮与下唇间无系带。唇后沟仅限于口角,其间有浅沟相通。须2对,吻须粗壮,口角须细弱,陷于口角沟深处。
眼小,侧上位,眼间隆起。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较小,隐埋于皮下。
侧线平直,延伸至尾柄正中。
分布在珠江水系的贺江支流水域。
这种鱼的鱼鳍较长,且与异华鲮[ Parasinilabeo assimilis Wu et Yao]相比,在侧线鳞的后方有一宽的褐色纵条纹;体上有不规则的斑点。
又称“油鱼”“线鱼”“凤岩鱼”,珠江水系西江支流的特产。
这种鱼体长,近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平直,尾柄侧扁而细长。
头小,吻尖,口下位,吻皮包盖住上颌,边缘浅裂成流苏状。上唇消失,吻皮直接与下唇相连;下唇肥厚,前缘有布满乳凸的狭窄区。下颌与下唇分离,上颌弧形,下颌平,具锐缘。须2对,吻须短,颌须微细。
背鳍无硬刺,尾鳍深叉。体银白色,背部灰黑,由鳃孔上角至尾鳍基部沿侧线具黑色纵带,背鳍、胸鳍及尾鳍灰黑色。
又称“油鱼”“油狗鱼”,分布在分布于沅江、大宁河、唐崖河、西水、清江等水系。
这种鱼身体细长,稍侧扁。腹面稍平,尾柄较长而侧扁。
头小,背面较平,斜向吻端。吻圆钝,向前凸出,吻皮垂向腹面盖住上颌,有深沟与上颌分开,在近边缘区有许多小乳凸,边缘分裂成流苏状。
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并有一系带与上颌相连。口宽阔,下位,呈新月形。两颌均有角质边缘。上唇消失。下唇边缘凸起呈弧形,其上具有许多小凸突,常排列成横列状,与下颌之间有一宽而深的沟相隔。唇后沟短,仅于口角处存在。须2对,吻须较长且粗壮,其长度约与眼径相当,颌须短小,其长度约为吻须长的五分之一。
眼较小,位于头侧上方,鼻孔稍大,位于眼前缘的前方,距离较近。
鼻中隔凸出于鼻腔外,常盖住后鼻孔。
鳃膜在峡部相连,其间距离较宽,其宽度大于眼后头长。鳃耙短小。下咽齿细长.侧扁,齿冠斜截.顶端尖,稍弯曲。
背鳍较长,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起点位于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
胸鳍宽大.且较长,其长度与头长约相当,后伸不及腹鳍起点。
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四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后伸几达肛门。
臀鳍较小,外缘内凹,无硬刺,末端不达尾鳍基,起点至腹鳍起点与至尾鳍基距离相当。
尾鳍深叉形。
肛门在臀鳍起点前方,离腹鳍末端较离臀鳍起点为近。
鳞片较大,胸部鳞片变小,埋于皮下,无鳞鞘。在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其长度约为腹鳍长的三分之一。侧线完全,平直。吻端有白红珠星,排列稀疏。体背部灰黑色带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后缘为黑色。各鳍灰色带黄褐色。
分布于贵州和云南等水域。
这种鱼躯干部几成圆筒形,头尾侧扁,腹部平直,而背部呈弧形。
吻圆钝,向前凸出,有侧沟,从吻端侧斜向口角;吻皮下垂向腹面包围,盖在两颌之外形成口前室,近边缘部分的外表也布满小乳凸。
分布在珠江红水河水系。
分布在云南五洛河水系。
全文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