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20:59:40 来源 : 电影爬虫
" 我看到我有个做综艺的朋友,在筹备一个新节目,叫《种地吧》,它是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用六个月的时间,种出一万斤粮食。我当时就明白了,主要是面向这两年在家待业的这帮爱豆,真正的男团再就业。"
【资料图】
这是脱口秀演员庞博几年前说过的一个段子。当时听到我只觉得有趣,没想到段子是真事儿,综艺也真被拍了出来。
而庞博自己,恐怕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作为飞行嘉宾出现在这个节目上耕田。
作为观众,我也没想到,这个 " 段子里的节目 " 会成为我上半年的日常电子榨菜,一追之下竟然停不下来。
我甚至可以很确定地说,上半年国产综艺第一名就是它了。
用一个词形容《种地吧》,就是硬核。
名字叫《种地吧》,内容就是实打实的种地耕田。
起初我以为这节目是来作秀的。
请来三五七八个明星,穿上全副武装的胶皮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探到泥地里去,有人问道 " 这个镰刀怎么用啊 ",有人尖叫 " 啊我的脚陷进去了 ",有人因失足摔倒,引来更多人的哈哈大笑,一片欢乐氛围。
他的脸上抹满了泥,她的头发糊在了一起,最终用一天的 " 辛苦劳作 " 收获了农民几年的米。
可事实是我错了,我错得离谱。
《种地吧》一无明星,二无作秀。
节目的十个嘉宾,名气最大的可能是参加过《中国新歌声》(好声音的马甲之一)的蒋敦豪,另外卓沅和鹭卓是男团 ZERO-G 的成员,算是小偶像,有一些粉丝基础,但也不算多,其他人里也有各个公司在培养的小爱豆,但和素人也没有太大差异。
这个阵容,比起那些全员大咖的各大平台主推的慢综,可以说是星光黯淡。
不过即便是糊咖也不是随便就能来上节目的,他们是节目组先后从二百多人中筛选而来的。
首轮面试,留下了三十多人试拍,让这些人住在农户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进行一场完全真实的秋收。
这轮筛选之后,最终节目组留下了十个人正式开拍,他们中最大的 95 年生人,最小的开拍时才刚成年。
你可以用 " 少不更事 " 四个字去形容他们,再结合他们被当做爱豆培养的成长经历,可以说他们对 " 种地 " 这件事简直一片空白。
用网友的话说,这是看一群地主家的少爷种地啊。
从听到庞博的段子起,大家就等着看他们出洋相了。
到这就体验出节目组起初 " 试拍 " 的英明决断了。
如果找来的人对农活一窍不通,上来张三把根儿刨了,李四把苗踩了,节目立意虽好,却肯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浪费粮食这事在生活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要在面对公众的节目中你敢这样拍,十成十得被喷到下架,导演组那是必须出来谢罪的。
所以《种地吧》的试拍选拔以及开拍前的各种知识培训,就杜绝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节目组并不想让这些 " 少爷 " 出洋相,或者说,他们不希望这档节目只是搞个噱头胡闹一番。
开拍前的筹备过程中,不仅嘉宾们该学电焊的学电焊,该学木工的学木工,该考农机驾照的考农机驾照,连导演组们都得事先全部亲历一遍,只为避免嘉宾之后出差池。
面对节目开拍前这些繁琐的前期准备,稍微算个 " 咖 " 的明星都懂得取舍。
虽然与三师兄田鸡的一秒钟几十万上下相形见绌,但明星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哪有功夫在这试拍学习。
这解释了为什么《种地吧》常驻的十位嘉宾没有一个是货真价实的 " 明星 "。
节目组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在围绕一个核心展开:不拿粮食开玩笑。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二点," 无作秀 ",整个节目的真正堪称硬核的地方。
一个真人秀,把自己玩到了只有 " 真人 ",没有 " 秀 " 的地步。
节目组为自己打出的口号是 " 劳作纪实互动节目 ",看了节目之后,我直感叹四个字:诚不欺我。
有多纪实?
节目第一期他们上来先抢收这片土地之前播种的水稻。
那是 140 亩地。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一亩地大概是 666 平方米,差不多是 1.6 个标准篮球场。
换句话说,140 亩地有大概两百多个篮球场那么大。
第一天他们的工作量就吓到了我,是真 " 吓 "。
从日出到日落,节目组打出来的数字简直触目惊心," 水稻收割 11 小时后 "。
???就那么割了 11 个小时水稻?生产队的驴都没这么苦吧?如男孩们所言," 差点死在田里 "。
都这么苦了,所有人加起来收了多少?0.04%。
节目组在展示农民苦累的同时,也并非刻意卖惨,因为第二天就调来收割机,加快收割进度不误农时,也让观众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强大。
收割 140 亩水稻,像一场战争。我在荧幕外看着都累,更遑论节目里的小伙子们。
这场战争过后,我以为终于要歇息一段时间了吧?接下来主持人的一句话,尽显《种地吧》的硬核主题。
" 种子、化肥,以及你们要改善环境,还要买鸡鸭鹅,还要种蔬菜,菜园子呢?你们还想挖个鱼塘,鱼塘呢 ······ "
好家伙,我一整个好家伙。
也是在这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了这节目是跟你玩真的。
买种子、买化肥,真刀真枪也就罢了。竟然还要自己开垦菜园?连鱼塘也要自己动手挖?真就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这群小伙子不比参加《变形计》惨多了?
到底给了多少钱啊这么拼?用调侃的话说," 他们挣钱我们是真不眼红 "。
哎哟哟,观众老爷们,哪有钱啊,那是一分钱片酬也没有。
别说没钱给,几期下来还倒欠节目组几十万你敢信?前期所有投入都是节目组垫资,那都是要还的。
直至最新一期节目,几个人还在开直播卖刚挖到的竹笋还债,这苦日子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
有一期我印象最深,采购完化肥,要运过来。
整整 30 吨化肥。
我知道又有人对重量没概念,一头猪出栏大概是 200 斤,30 吨化肥即 300 头猪那么重 ······
视觉上的呈现就是,整整两大卡车化肥。
看到两辆公路王者开进他们的小村,我整个人都惊呆了。不止为化肥之多而震惊,更为怎么卸货而发愣。
1200 袋化肥,不会让人一袋一袋卸吧?不会吧不会吧?
结果呢?还真是。一袋一袋!十个人硬是靠着蛮力,卸货到凌晨 ······
硬核我只说一次。
节目从去年 12 月开始,到前阵子刚刚杀青,半年多的时间,所有人就泡在那片土地,从漫漫冬日到夏日炎炎,历经风霜雨雪,养育牲畜从小到大,见证作物从无到有。
节目里,十个小伙子看着自己的作物一天天出土结穗,小羊一天天长大
荧幕外,身为观众的我们也在见证着半年时间里小伙子们的成长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看到有人因掘劲上来了弄坏了挖机被师傅叼,我们也看到他们因收粮太少被粮仓老板叼,我们还看到他们因买大棚的薄膜被奸商坑而火冒三丈 ······
我们更看到了,在一场场雨雪的打击下,化身农民的他们,体会什么叫做 " 看天吃饭 "。
从大局看,《种地吧》并不是一档以人为本的真人秀。
十兄弟的存在其实更像是一扇窗,让观众透过他们彻底了解 " 种地 " 这件事。
在多的是人仅仅用 " 体力活 " 三个字去概括农民生活的当下,《种地吧》切身让观众看到农活根本就是一场体力、精力、脑力、毅力缺一不可的 " 麻烦事 ",从而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怀揣一刻敬畏之心。在此基础上,再谈带动三农经济等不可量化的积极影响。
单就这一点来说,将《种地吧》安利给一亿人都不够,当下中国,农民群体已经下降至 36% 左右,也就是说,至少有 9 亿人都该看看这档节目。
颇为难得的是,如此一个严肃的主题,《种地吧》的呈现却并不苦闷。
30 吨化肥的确吓人,但小伙子们也懂得苦中作乐,你 14 秒装好,我就 13 秒卸完,让我看看你内蒙人的力量,让他见识一下山东汉子的强大 ······
卖笋还债的直播里,几个人浮夸造作演着卖货的套路好不欢乐。" 七十八块八!"" 不行啊!我们会亏得!说好的八十八块八 "" 激我是不是?六十八块八!"" 不能再低啦!"。卖货结束,弹幕有人诟病怎么他们怎么演起这种老梗,小伙子们虚心表示歉意," 大家看到的直播的话术,包括直播的这些流程,都是我们现学的,可能有些拙劣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谅解 "。
······
我常在思考,我们喜欢看《种地吧》喜欢看的究竟是什么?
是这份踏实做节目的赤诚之心?是鲜有节目聚焦三农的热忱?还是看着这十兄弟 " 养成系 " 的快乐?
或许都有吧,但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 真 "。
是做节目的认真,是敬畏三农的真诚,更是十个小伙子嬉笑怒骂的真实。
一言以蔽之,《种地吧》是一群很真的人做起来的一档很真的综艺。
这种 " 真 ",恰恰是当下的内娱最缺失,也最宝贵的东西。
标签: